心念
在「心念未起之時」用功~學誠法師
人的行為不是由因果決定的,而是由自己的心念決定的。
因果是一種規律,造了什麼樣的因就會感什麼樣的果,
但不是絕對的,中間還需要許許多多的緣。
不能套用因果來解釋我們的一切行為,
恰恰相反,要用因果去指導我們的行為,
這才是積極的、正確的。
一切禍福都是自招的,佛菩薩不會懲罰,也不會賜福。
三寶就好比一塊肥沃的田地,是殊勝的外緣,
種下什麼種子,就得到什麼收成,全在自己的心念與行為,
佛菩薩給不了我們自身因果之外的福禍。
修行的關鍵是要在
「心念未起之時」用功,
平常多聽聞、思維,心中常思佛法,
這樣,對境時才有可能提得起來。
如果平時心中全是妄念,
境界來臨時怎麼有力量去轉心呢?
就跟一個學生一樣,
聽了課後,平時要去複習、練習,熟練了,考試時才有好成績。
念頭的改善,
不能寄希望於某一天遇到某個因緣、聽到某句話就能「頓悟」,
徹底解決問題,
只有長期堅持不懈的聞思熏習,
刻意訓練自己的心念,
才能真正做到。
修行沒有神奇的秘訣,
就是堅持。
把握自己當下的心念和行為,
讓當下這一刻積累的是正面的、朝向解脫的、清淨的力量,
才有助於打破這個積蘊的惡性循環,
而不是徒勞的追究過往、執著對方的行為,
因為他人也是被自己的煩惱業力控制。
有一個人先去解鎖,才能把雙方都救出來,
而這個解鎖的人就是我們自己。
善良是我們的心念,
內心的出發點,
它決定了我們行為的性質。
然後,通過我們的行為,來完成種種善業。
事情能否辦成功,善業是否能夠圓滿,
取決於我們的智慧和能力。
修行要福慧雙修,讓善良有智慧的輔助,智慧以善良為根本。
回歸自己的心念,
而不是時時分別計較外在的對錯。
我們當下的每一個心念和行為,
都在構成、影響自己的「命運」,
人的命運掌握在自己手裡。
每個人的性格、知見、習氣等,帶有過去業力的烙印,
譬如以前喜歡佈施的人今生也會喜歡佈施,
但是也並不是完全不能自主的,
人的心念就是當下自己的主觀能動性,
因此我們才可以改變命運。
修行就是要改變惡的習氣,增長善的習氣,
用願力來扭轉業力。
串習已久的習氣,即使清醒的認識到,
也不是那麼容易立即就改變的,也需要長久的練習才能扭轉。
要找到自己真正追尋的方向,對自己所走的路有強大的信心,
把注重外在變為注重自己的心念。
因果的本質,都是自己心念的造作,
業果的成熟也是成熟於自身相續,而非成熟於外境。
成佛後已經徹證我空、法空,解脫一切煩惱障、業障,
不同於凡夫造業感果。
善因,
就是當下一念與佛法相應的心:
調伏煩惱的心,反觀自省的心,希求進步的心,憶念佛法的心。
在這樣的心念指導下,去造作相應的行為。
首先要學習佛法。
人心的貪瞋癡多了,世界上的痛苦就多了。
修行佛法,熄滅自己內心的貪瞋癡,
並幫助更多人淨化內心煩惱,讓這個世界更加和平與美好。
煩惱就是魔。
當下這一刻,既是果也是因,
如果僅僅把它當做一個苦果來接受,就會倍加艱難;
反之,把它看做一個種因的機會,當下就是出路。
改變心念,
不要繼續串習負面的東西,要靠發願來給自己動力。
要直接化解嫉妒心並不容易。
在其他方面多努力,平時多熏習佛法,發廣大心、樹立宗旨,
多修習「觀功念恩」,培養起欣賞他人、謙虛好學的習慣。
從大的方面入手,
從好的方面入手。
內心有了寬廣的餘地,心念才有辦法轉彎。
恨一個人,折磨的是自己;
放下仇恨,解脫的也是自己。
因緣遷變,你恨的那個境界已經遠去,
只是這把火一直留在心頭,灼燒著自己的心。
心念與因緣,都如流動的河流,不要執著於它的「實在」,放下這個執念,把自己從煩惱的籠中釋放。
隨時隨地觀察此時、此刻的心念,
直面自己的煩惱,用佛法去觀照、對治,
就是道場、就是修行。
不要用妄想、成見、言辭把自己包裝起來,
把自己的煩惱掩飾起來,把自己的內心封閉起來,那樣就不是直心了。
修行,
修的是自己的心念和行為,
把它從貪瞋癡修改為慈悲、智慧,
這樣我們自己會越來越清淨、快樂、無畏,
也能有更大的心量和能力去幫助更多人。
放下是一種超越,徹底解決內心的問題,
而不是被動無奈的逃避或表面上的不在意。
不修行,人就很難認清自己的心念、煩惱,
更談不上控制;
修行,
就是要讓自己能夠慢慢控制自己的心。
所以,「放下」不是想放就放的,要有足夠的慧力才能夠做到。
種一顆種子在地裡,精心護理,
也要時日慢慢長大,都是有時節因緣的,命運也是如此。
改命的關鍵是改業,
業的核心是我們的心念。
要改習氣、改知見、改心念,
讓念念都是善淨的種子,不僅命運的改善可期,
當下也能遠離焦慮、煩惱。
我們決定不了別人的心念和行為,
只有決定自己的心念和行為;
別人的煩惱,不應成為決定自己怎麼做的理由。
慈悲融化嗔恨、智慧斬斷煩惱、精進戰勝怯弱。
人生的本質就是心識、心念。